生态保护与绿色建设
新藏铁路建设工程,作为连接新疆与西藏的关键交通项目,具有重大战略意义。然而,其沿线穿越昆仑山脉、喀喇昆仑山脉、冈底斯山脉等复杂地形,途经羌塘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等生态敏感区域,海拔普遍超 4500 米,生态环境呈现出原始、脆弱、敏感且独特的显著特征。在此背景下,生态保护与绿色建设贯穿于新藏铁路建设的全过程,成为工程推进中不可逾越的重要准则。
一、生态保护规划先行
(一)生态敏感区精细勘察与选线优化
在项目规划初期,对新藏铁路沿线开展了全面且精细的生态勘察工作。通过资料收集、遥感解译、实地调研等手段,精准识别出珠峰保护区、神山圣湖段生态敏感区(涵盖玛旁雍错保护区、冈仁波齐国家森林公园、神山圣湖风景名胜区)和羌塘保护区等关键生态敏感区域。针对这些区域,从工程设置、地质条件、运维便利性以及环境保护等多维度进行详细线路比选 。在珠峰保护区段,研究了沿国道 G219 北方案、沿雅鲁藏布江中方案和沿国道 G318 南方案,综合分析后推荐沿国道 G318 方案,但该方案暂不符合法规要求,后续需进一步优化设计,并结合地方需求,纳入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调整预案,以保障项目合规推进 。神山圣湖段推荐沿国道 G219 方案,虽符合法规要求,但仍需细化方案,减少穿越敏感区长度,并优化工程设置,降低对生态环境的扰动 。羌塘保护区段则推荐国道西侧绕避保护区方案,旨在最大程度保护羌塘高原脆弱的生态系统 。
(二)制定专项生态保护方案
依据生态勘察与选线成果,制定了新藏铁路专项生态保护方案。方案明确了各生态敏感区的保护目标、保护措施以及责任主体。例如,针对沿线分布的国家 Ⅰ 级重点保护动物藏野驴、黑颈鹤,国家 Ⅱ 级重点保护动物藏原羚等珍稀物种,详细规划了保护其栖息地、迁徙通道的具体措施 。在野生动物集中分布区域,设置生态监测点,实时掌握动物活动规律与种群动态,为工程建设与生态保护措施的调整提供科学依据 。同时,建立生态保护协调机制,加强建设单位、施工单位、环保部门以及科研机构之间的沟通协作,确保生态保护方案在工程建设各阶段得到有效落实 。
二、施工过程中的生态保护措施
(一)减少地表扰动与植被破坏
在新藏铁路施工过程中,严格控制施工范围,采用先进的施工工艺与设备,最大程度减少对地表的扰动和植被的破坏 。在路基施工中,优先选用对地表破坏小的机械化作业方式,避免大规模的人工开挖 。对于无法避让的植被区域,提前进行植被移植规划,将施工区域内的珍稀植物和有生态价值的植被,按照科学的移植方法,移栽至适宜的保育区域 。在移栽过程中,配备专业的园艺人员,对植被进行精心养护,确保其成活率 。例如,在某标段施工时,对施工范围内的一片具有代表性的高原草甸植被进行了整体移植,经过一年的精心养护,植被成活率达到 90% 以上,有效保护了当地的植被生态 。
(二)野生动物保护措施
动物通道建设:为保障藏羚羊、藏野驴等野生动物的正常迁徙与活动,新藏铁路专门设计并建设了 30 多座 “动物通道桥” 。这些桥梁的设计充分考虑了野生动物的行为习性与迁徙路线,桥面铺设与周围草原相同的草皮,并将颜色调整为与土地相近的黄褐色,降低动物对铁路设施的警觉性,使其能够自然穿行 。同时,在动物通道周边设置生态缓冲带,种植适宜的植物,为野生动物提供觅食和栖息的场所,引导它们安全通过铁路区域 。
施工活动时间与范围管控:根据野生动物的活动规律,合理安排施工活动时间与范围 。在野生动物繁殖期、迁徙期等关键时段,减少在其栖息地附近的高强度施工活动 。例如,在藏羚羊产羔和迁徙季节,部分施工区域暂停爆破、大型机械作业等可能惊扰动物的施工活动,为野生动物提供安全的繁殖和迁徙环境 。同时,通过设置警示标识、加强施工人员培训等方式,提高施工人员对野生动物保护的意识,严禁任何形式的非法猎捕和干扰野生动物行为 。
(三)水土保持措施
工程措施:在铁路沿线的高填深挖路段、桥梁隧道进出口等易发生水土流失的区域,实施了一系列水土保持工程措施 。建设挡土墙、护坡等防护工程,防止土体坍塌和滑坡,减少水土流失的发生 。在路基边坡,采用浆砌片石、混凝土预制块等进行防护,并结合坡面绿化,增强边坡的稳定性和抗侵蚀能力 。例如,在某隧道出口的高陡边坡,通过修建混凝土框架梁护坡,并在框架内种植适宜的护坡植物,有效防止了边坡水土流失,同时美化了周边环境 。
临时防护措施:对于施工过程中产生的临时堆土、弃渣等,采取了有效的临时防护措施 。设置临时拦挡设施,如沙袋、土工布围栏等,防止堆土、弃渣在降雨和水流作用下发生流失 。同时,在临时堆土表面覆盖密目网,减少扬尘和雨水冲刷 。在施工结束后,及时对临时施工场地进行清理和平整,恢复植被,进一步降低水土流失风险 。
三、绿色建设技术应用
(一)清洁能源利用
施工期太阳能、风能应用:在新藏铁路建设施工期,为减少传统能源消耗和碳排放,积极推广太阳能、风能等清洁能源的应用 。在施工营地,安装太阳能光伏发电板和小型风力发电机,为营地的照明、生活用电等提供电力支持 。部分施工现场的小型机械设备,如电焊机、切割机等,也采用了以太阳能或风能为动力的设备 。例如,某施工营地通过安装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,满足了营地 80% 以上的日常用电需求,有效减少了对柴油发电机等传统能源设备的依赖,降低了碳排放和环境污染 。
运营期清洁能源规划:在新藏铁路运营期,规划在沿线适宜区域建设大型太阳能、风能发电场,为铁路运营提供清洁能源 。通过建设分布式能源站,将太阳能、风能转化为电能,并入铁路供电系统,为列车运行、车站用电等提供稳定的能源保障 。同时,采用智能电网技术,对清洁能源的生产、储存和分配进行优化管理,提高能源利用效率,实现铁路运营的低碳化和绿色化 。
(二)资源循环利用
工程弃渣综合利用:新藏铁路建设过程中产生的大量工程弃渣,通过先进的循环利用技术,实现了资源的高效利用 。将弃渣进行分类处理,对符合一定标准的弃渣,采用破碎、筛分等工艺,加工成建筑骨料,用于铁路附属设施建设、路基填筑等 。例如,某标段将部分弃渣加工成的建筑骨料,成功应用于该标段内一座小型桥梁的下部结构施工,不仅减少了弃渣对环境的占用和破坏,还降低了建筑材料的采购成本 。
施工材料回收与再利用:加强对施工过程中废旧材料的回收与再利用管理 。对废旧钢材、木材、塑料等材料进行分类回收,经过修复、加工后,重新应用于施工中 。对于废旧钢材,通过回炉熔炼等方式,制成新的建筑钢材;废旧木材经过简单加工,可用于搭建施工临时设施;废旧塑料则可回收制成塑料颗粒,用于生产塑料制品 。通过这些措施,提高了施工材料的利用率,减少了资源浪费和废弃物排放 。
(三)环保型施工设备与工艺
低排放施工设备选用:在新藏铁路施工中,优先选用符合国家环保标准的低排放施工设备 。采用新型的电动挖掘机、装载机等工程机械,与传统燃油设备相比,电动设备具有零排放、低噪音等优点,有效减少了施工过程中的大气污染物排放和噪音污染 。例如,某施工单位在隧道施工中采用电动凿岩台车,不仅降低了施工现场的粉尘和废气排放,改善了施工人员的作业环境,还提高了施工效率 。
环保施工工艺应用:推广应用环保型施工工艺,减少施工对环境的影响 。在隧道施工中,采用 TBM(全断面隧道掘进机)施工工艺,与传统钻爆法相比,TBM 施工具有对围岩扰动小、粉尘和噪音污染低等优势,能有效保护周边生态环境 。在桥梁基础施工中,采用旋挖桩施工工艺,减少泥浆排放和对周边水体的污染 。同时,在混凝土施工中,使用绿色环保型混凝土添加剂,提高混凝土的性能和耐久性,减少水泥用量,降低碳排放 。
四、生态恢复与监测
(一)生态恢复工程实施
在新藏铁路建设完成后,全面开展生态恢复工程 。对施工过程中受到破坏的土地进行复垦和植被恢复,根据不同区域的生态环境特点,选择适宜的本地植物品种进行种植 。在草原地区,播撒适合当地生长的草籽,并采用草方格、石方格等固沙措施,防止土地沙化,促进草原植被恢复 。在山区,种植适应高海拔环境的乔木、灌木,构建稳定的生态群落 。同时,加强对生态恢复区域的后期养护管理,定期浇水、施肥、修剪,确保植被的成活率和生长状况 。通过多年的生态恢复工作,铁路沿线的生态环境得到逐步改善,生态系统功能逐渐恢复 。
(二)生态监测体系建立
建立了完善的新藏铁路生态监测体系,对铁路沿线的生态环境变化进行长期、持续的监测 。在沿线设置多个生态监测点,涵盖植被、动物、土壤、水文等多个监测要素 。利用卫星遥感、无人机监测、地面自动监测站等多种技术手段,实时获取生态数据 。通过对监测数据的分析,及时掌握生态系统的动态变化,评估生态保护与绿色建设措施的实施效果 。一旦发现生态环境出现异常变化,如植被退化、野生动物数量减少等问题,及时采取针对性的措施进行调整和修复,保障铁路沿线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。
新藏铁路建设在攻克工程技术难题的同时,始终将生态保护与绿色建设理念贯穿其中,通过科学规划、严格施工管理、先进技术应用以及持续的生态恢复与监测,努力实现铁路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和谐共生,为我国高原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树立了生态优先的典范,也为未来类似工程的生态保护工作积累了宝贵经验 。